打造数字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西安样本

来源:中国贸易报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正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为引领,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西北地区科技与经济的桥头堡,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数字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出一条“政策引领—技术突围—生态共建”的西部发展新路径。2024年,西安数字经济总规模预计突破6300亿元,GDP占比超52%,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国家级战略赋能与本地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果。


国家级战略叠加:政策引领下的顶层设计


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耦合。西安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充分发挥陆港、空港双枢纽优势,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框架。例如,中欧班列长安号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货物全程可追溯,2024年累计开行量突破1万列,成为连接欧亚的数字贸易大动脉。此外,西安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抓手,明确“一横四纵”产业格局(以软件产业为轴,时空大数据、数字内容、计算产业、数据安全为延伸),形成“锻长板、补短板”的精准施策路径。


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的双轮驱动。西安通过“政策包”组合拳,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例如,对奕斯伟等本土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支持,其12英寸大硅片量产,月产能达40万片,位居国内第一;通过“追光计划”推动光子产业集聚,2024年光子产业链规模突破200亿元,形成光电子集成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政策创新还体现在金融支持上,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联合西部证券推出“投研+投资+投行”三投联动模式,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


技术突围与产业实践:硬科技驱动的数实融合


核心技术自主化,从“卡脖子”到“弯道超车”。西安瞄准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短板,聚焦集成电路、光子、第三代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例如,奕斯伟材料通过自主研发突破12英寸大硅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带动本地配套率提升至30%以上;光子产业依托西电、西交大等高校科研力量,推动硅光技术规模化应用,成为全国首个入选国家地理信息服务出口基地的城市。在工业软件领域,法士特集团基于自主算法打造数字化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40%,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领航”企业名单。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从“制造”到“智造”。西安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全链条升级。例如,陕鼓集团通过“云+AI”技术构建能源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5%,年节约运维成本超亿元;汉德车桥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步战略,建成国内首个车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产品出口至30余个国家。此外,西安工业云平台累计注册企业超1.5万家,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50%以上。


新兴产业布局量子信息与低空经济的未来赛道。西安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例如,西安高新区联合中国电信发布《光量融合协同发展倡议书》,推动光子与量子技术融合,构建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航天基地聚集4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天塔研发的“航天云立方”平台实现卫星测控资源全球共享,服务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数字丝路新枢纽


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产业链跨区域联动。西安以“西咸一体化”为纽带,推动数字资源共享。例如,西咸政务数据中心与凤城八路数据中心形成“双节点”,算力资源池达4.3万核,信创占比26%,支撑关中城市群政务协同。在产业协作上,西安联合宝鸡、铜川等地打造汽车零部件数字化供应链,汉德车桥四大生产基地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产能动态调配。


在国际合作方面,西安依托“一带一路”枢纽优势,推动数字贸易国际化。例如,本土营销服务商易点天下通过AI算法优化跨境广告投放,服务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助力陕西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5%;空港新城联合阿里云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据枢纽,实现跨境物流时效缩短30%。


此外,西安在生态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推动人才、数据与治理的协同创新。人才强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育,西安依托63所高校资源,构建“学科—产业—企业”联动机制。西安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分级分类体系,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共享效率提升60%;成立西北首个数据交易中心,探索数据资产定价与收益分配机制,2024年数据交易规模突破50亿元。西安将“双碳”目标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例如延长石油集团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能源供应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航天基地推广新石器无人车,通过L4级自动驾驶技术降低物流能耗30%。


西安以国家级战略为引领,通过“硬科技突围、数实融合、区域协同、生态共建”四维发力,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了数字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西安样本”。未来,随着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持续突破,西安有望在“数字丝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枢纽作用,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节点。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可行性,更为后发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分别系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院长、陕西自贸区研究院院长、教授,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陕西易商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文系2022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D052;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24Y2555;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23Y2895。本文数据来源:西安市数据局等公开报告。)

2025-04-25 返回列表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港专公众号

中国贸促官微

中国贸促视频

公司总部地址
香港湾仔港湾道23号鹰君中心22字楼
电话: (852) 2828 4688
传真: (852) 2827 1018
电邮: patent@cpahkltd.com
     trademark@cpahkltd.com
    mail@cpahkltd.com

Copyright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