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2025年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10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州举办“知识产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陈新烈先生,香港特区政府知识产权署副署长曾志深先生,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知识产权厅厅长邝信昌先生,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赵军明先生,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蔡英权先生。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介绍了知识产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首位,澳门—珠海集群连续两年进入全球百强。截至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和有效注册商标分别达到81.7万件和852.4万件,均占国内总量的约1/6。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湾区内创新主体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1.35万件,同比增长超三成。这些都充分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力和创新活力。在知识产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支持广东先行先试,开展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立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在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协同保护、产业引领、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出数十项改革举措。在广州、深圳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试点,围绕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支持创新主体海外维权等19项重点任务深入探索。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作用,在知识产权贸易、运营转化、跨境保护、宣传教育、交流研讨等领域,加强与港、澳知识产权工作衔接和机制对接。
二是全面加强保护,提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软实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8家快速维权中心、6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工作平台,护航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创新发展。开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今年上半年开展专利优先审查1.6万件、快速审查1.5万件。实施港、澳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试点项目,开通面向相关产业领域香港创新主体的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业务执法协作,建立线索通报移送、证据互认等跨区域合作沟通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建设,建立包含60余名港、澳籍调解员在内的专业调解员队伍,累计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超1700件。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良好生态。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珠海、广州三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116.9件、73.1件和41.4件,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广东完成全省17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发布推广“先用后转”专利成果2100余项(每项成果包含多个专利),重点培育近500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南方电网、广州国家实验室、珠海格力电器、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等4家单位入选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横琴、前海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和南沙粤港澳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跨境专利技术对接转化、开放许可、质押融资、证券化等业务。设立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对接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120余件高价值专利达成交易意向,促成交易30余次。
四是优化公共服务,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窗口。轮流举办内地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知识产权研讨会。支持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等大型活动。布局建设4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建设14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上线粤港澳知识产权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球各类知识产权数据超2.9亿条。围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引导项目,助力广州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发展。联合香港与澳门在内地分别设置24个知识产权问询点,便利内地用户免出境了解港、澳知识产权业务流程。连续五年在香港设立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考点,与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共同推动专利审查业务文件信息交换系统上线,为特区居民提供便利。
五是夯实发展基础,建设优秀知识产权人才聚集地。与北京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打造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平台。会同司法部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为香港知识产权署专利审查员在内地提供入职培训和业务实习,为澳门知识产权官员、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员提供技术分析、专利导航等方面培训。吸引国际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湾区,已批准的14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中,有7家设在广东,助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www.cpahkltd.com)



